觀點
吳永輝:「大項目」與「小民生」

【明報文章】今年施政報告在準備階段。香港經濟民生面對多重困難,值得討論。
先說經濟民生。特首早前指要見木亦見林,稱有不少新公司成立。事實上的確有相當公司成立,但當中一些是被公司裁員的人登記成立小公司謀生;二來去年放寬以公司名義買樓;三是很多入境人才會成立公司,惟未必有大投資或聘用本地員工。本來香港就是較易成立公司,因此談經濟民生要客觀看幾個數字:一是失業率、就業不足率及相關數字如斷供公積金或裁員;二是個人及公司破產數字;三是令人悲傷的自殺數字、學童問題等。而個別家庭的悲痛事件及知名店舖倒閉,更會影響民情。不幸地,看來一些數字都在上升。
保企業就業是民生急務
財經部門是有努力引入投資,本港首次公開招股數字亦上升,惟海外公司上市先是旺股市,帶來就業有限;需有較寬鬆的本地公司上市板或集資途徑,但這涉較詳細討論。短期上政府須全力支持中小企,及要提出針對的照顧民生政策。回看SARS時期,新加坡政府果斷推出多項措施,包括就業支援、培訓、企業援助、加大公共投資基建等,以避免大裁員,值得參考。
政府高層關心大項目,先說明筆者不是反對大項目,大項目或有長遠益處,但保中小企、保就業應是民生急務,只看大項目便會失焦。推大項目,要等經濟因素慢慢溢出,小市民才會受益。政府應集中於對「本地乘數效應」有益的項目。
什麼是「本地乘數效應」?簡單舉例:大工程向外地買設備,用海內外專家及承建商,如地鐵車卡或輸入先進設備,是投資了,但錢便去了外地,本地得益較小;又如,利益團體游說本地人力不足便輸入外勞,則更會引致工程建築顧問裝修物料各相關專業、半專業、技工、勞工都面臨失業。現在不少中小企、則師樓、工程公司財困及裁員,政府亦減少對NGO(非政府組織)撥款,惟若反過來,政府把錢花在地區小型工程,花在服務市民及NGO設施的裝修更新工程、地區街景公園等,及撥款市建局與NGO合作推動貧困老區更新活化、街區街景裝飾項目,多辦這些小型項目,資金流落民間中小型公司機構,便可提升惠及大量中小型公司及基層從業員的生計。沒有大項目的宏偉,但這些筆者說的「小民生」,其實是大貢獻。
再說發展。北部發展面對市場不景及商界投資有限,而就如筆者之前文章指出,政府推出3個片區,東一塊西一塊,缺乏協同效應,估計市場反應不好。我建議應集中資源,逐一推動。至於有立法會議員指應該發展北部CBD(中心商業區),可以討論,但與筆者之前建議不同。筆者估計北都私營界別投資不足,需大力招商甚至國家出力引進一些中企、國企進駐,及要有政府部門北遷以有效推動,方較易成功;但「搬遷」CBD,類似放棄維港CBD說法,未有規劃研究,在回歸近28年時,可以開放討論,惟宜從長計議。
兼聽則明
早前律政司長指出,倘就國家制度提意見、善意批評,不屬煽動意圖;他亦不止一次指市民可以批評監督政府,反映政府尊重市民權利。但據傳媒報道,早前個別在法庭外採訪的記者遭警員扣起證件,事後取回。筆者無法得知實情,惟這些事對於記者及關注新聞自由的市民而言,又是一個小驚嚇。
回看一國兩制創始者鄧小平,早年就香港存在各種批評甚至「反共」聲音時,以一句「共產黨是罵不倒的」回應。他亦提到香港回歸後仍允許批評共產黨,反映開明一面。
其實中國傳統智慧早已有總結,就是論者要直言不諱、政府要兼聽則明。
作者是民主黨發展政策發言人、城市規劃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吳永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