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韓國影視系列|韓流風光背後 傳統電影業捱疫後寒冬

【明報專訊】如果看到「年度電影票房見新低」、「電影產量大幅減少」、「電影院即將停業」之類的說法,讀者可能以為在看港聞版,但以上困境不止見於香港電影業,今期「亞洲動向」專題主角的韓國電影亦然。有立法會議員呼籲香港電影業界向韓國取經,但在韓流風光背後,韓國電影業其實未從新冠疫情的衝擊走出。有韓國學者向本報指出,疫情令韓國觀眾從戲院轉移陣地到Netflix等OTT平台後,至今未見回歸,形成業界投資下降和上畫佳作減少的惡性循環,但跟香港不同的是,韓國影視圈實際上是經歷迎接OTT浪潮的快速轉型,傳統電影製作模式雖處寒冬,業界前景並非完全悲觀。
【韓國影視系列之一】
明報記者 周宏量
今年票房慘澹 難破300萬觀影人次
韓國三大連鎖電影院線因票房收入下降,今年面臨大洗牌,業界龍頭CJ CGV先在3月宣布架構重組,約80名資深員工接受自願離職方案,旗下196間國內影院的其中4間關門,但上周仍傳出可能被迫放棄在中國大陸和越南的影院資產。排第二的樂天影院和排第三的Megabox則在5月初宣布合併,正要求監管部門加速審批,兩者本來各自尋求轉型,前者改組院線為複合文化場地,提供放映以外的體驗,後者則增加播放AI升頻4K修復版經典作品。
這些無奈變革反映韓國商業電影院線的經營困難。就像《毒舌大狀》、《九龍城寨之圍城》和《破.地獄》錄得破億票房,也難掩香港觀眾減少走入戲院的趨勢,韓國電影業近年雖有《12‧12:首爾之春》和《破墓》等千萬觀影人次的叫好叫座作品,但整體票房始終未能收復疫情時失地,令戲院、發行商和製片商收入大減。
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KOFIC)的數據(見表),疫前韓國每年有10部或以上電影突破代表「中等成功」的300萬觀影人次,到疫情高峰的2020年和2021年,數量跌至3部和1部,即使疫後稍有起色,2022年起連續3年有5部左右,到今年回歸慘澹,只有4月上畫的《野黨》突破300萬觀影人次。有發行商負責人坦言,300萬觀影人次似乎成為今年電影市場的天花板,令業界大感挫折。
明星導演編劇轉投OTT平台製作
「我們可以說,(韓國)觀眾們已停止進入電影院。」去年發表探討韓國電影產業合編書作的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李尚埈向本報表示,一如全球各地,韓國戲院在疫情期間暫停開放,導致觀眾改為以Netflix等OTT平台觀賞電視節目和電影,但有別於其他國家,疫情結束後觀眾沒有重返戲院,反而續留家中透過OTT平台觀賞新作,「因為他們喜愛的明星、導演和編劇等都改為參與OTT平台播放的製作」。舉例說,大熱Netflix劇集《魷魚遊戲》的導演兼編劇黃東赫本身是電影導演,名作包括《無聲吶喊》和《南漢山城》等。
電影整體票房失色,製作和發行公司回本難度大增,自然減少投資意欲和規模,形成行業更萎縮的惡性循環,這點在香港和韓國都一樣——KOFIC數據顯示,去年韓國院線上畫的37部商業電影中,只有10部突破損益平衡點。韓國五大電影投資發行商CJ ENM、樂天娛樂、Showbox、NEW和Plus M娛樂疫前每年推出逾40部商業電影,但今年預期僅有約10至14部商業電影上畫。據李尚埈統計,韓國在疫前的2019年製作約130部擬在戲院上畫的電影,到去年跌至約20部左右,跟香港電影業同年的製作量差不多。
事實上,過去幾年韓國上畫的電影不少是疫情之前或初期製作、因疫情暫緩面世的作品,有業界人士接受韓國《中央日報》訪問時警告,按傳統電影製作的2至3年周期看,業界因疫情凍結投資的減產後遺症,要到明年才見真章。
全球同步新常態 轉型快舊模式瀕崩潰
儘管如此,韓國電影業處境跟香港仍有很大差異。李尚埈指出,隨着創意人才更多透過OTT平台炮製作品,電影發行和展示方式也有很大變化,以往作品是電影院上畫等觀眾購票入場,到大收旺場後透過連鎖院線銷售國外,但如今因有OTT平台,跟全球同步播放已成常態,「傳統電影製作模式確接近崩潰,但很難說『韓國電影產業正在崩潰』,因為實際上它在轉型,而且轉型速度非常快」。
(亞洲動向)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中等預算電影堪憂 「業界脊樑」變「危機震央」 (2025-06-24)
學者:韓國頂尖導演青黃不接 (2025-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