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半職爸爸:「不合時宜」已經「不合時宜」?

發佈於

【明報專訊】我們的世界,如果有好的部分,那麼,想法與別不同而不會受到懲罰,應該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教師會承認錯誤,這應該是一間較好的學校;如果官員會承認錯誤,這應該是一個較好的地方;如果一個人即使不同意對方,但仍會聆聽對方的聲音,有這樣的文化,這個社會才會持續進步。

答案永遠只有一個?

相反,如果一個地方的人,每次聽到不同意見,都會把說出這意見的人打成「妖魔」,那麼,這個地方已經存在很多孕育妖魔的土壤。

如果人人都說要讓孩子學「人工智能」,有孩子不想,只是想畫畫,這孩子做錯了嗎?大人要「糾正」他或她嗎?如果有孩子數學成績不好,我們要強迫她或他「克服」這個困難而無所不用其極嗎?如果只是一種興趣,不傷害人,也不會傷害自己,我們要「為了你好」,給他或她安排「更好」的興趣嗎?

如果一篇課文,所謂主旨,只是因為記載在「標準答案」上面,所以理想當然成為唯一正確的主旨,那麼,漸漸地,一日復一日,很多學生就會學懂「我的想法是錯的」或者是「我以後都不用有自己想法了」;這難道是學校教授一篇課文的初衷嗎?

如果一道數學題,學生用了繪圖而不是代入公式的方法找出正確答案,而教師怒斥這麼做太慢,整份試卷一定做不完,結果一定不及格,那麼,一個本來很喜歡數學的孩子,就會變得怯懦而無法喜歡任何與別人做法不同的東西。

求「讚」的人被牽着鼻子走

如果社交媒體透過其運作方式,一直鼓勵某些東西特別容易取得「讚」,那麼,用家就會被「讚」牽着鼻子走,一個本來「不合時宜」的人,就會慢慢被培育成在這個群組裏「很合時宜」。

如果社交媒體一直鼓勵用家只會看到自己喜歡看的東西,那麼,一個人從頭到尾都不會懂得,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不合時宜」,她或他甚至連自己其實應該可以擁有這種「不合時宜」都不會知道。

真正喜歡vs.無意識迎合

每個人都在自以為已經適應了的圈子裏,自以為,過得很好,可是,當學校到家庭到社交媒體,無時無刻都在傳播着同一套「排除不合時宜」的觀念,我們漸漸搞不清,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什麼其實只是一種無意識的「迎合」。

什麼是「特立獨行」?什麼是「和而不同」?這些都沒有了,連這些概念都沒有了,於是,圈子某些人憤怒,你不得不跟着憤怒;圈子某些人叫好,你不得不跟着叫好。從來不問:這個憤怒和這個叫好,曾放下成見,好好地自己思考了一遍?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某種情緒或某種想法很獨特,可是,很多時,這些都是廉價的情緒和兩秒就有了結論的粗疏想法而已。最糟的不是不獨特,而是連自己一點也不獨特都不知道。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9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海女故事與教育反思 (2025-06-24)

小學雞媽媽:母語傳承 (2025-06-24)

婆媽內心小劇場:畢業了!媽媽未ready呀! (2025-06-24)

同理心學堂:引導孩子處理朋輩衝突 (2025-06-24)

感講你知:成長型思維面對考試結果 (2025-06-24)

荷事荷地:書包、荷蘭國旗掛門口? (2025-06-24)

教大GPS.新手教師加油站:壓力管理技巧 (2025-06-24)

故事拼盤:從輪椅媽媽繪本 到倡議社會共融 (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