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寧榮:中國需要第三次開放:香港的角色
【明報文章】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45周年,早前《人民日報》發表與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對談,標題是〈國家愈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談到基礎研究、教育和人才培養。隨後中央出台《關於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這絕非偶然。
深圳改革總是為中國的開放掀開序幕。中美已進入前所未有的競爭態勢;中國的未來,取決於自身改革與開放。香港是否能夠同以往一樣,在中國開放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深圳的改革會否「倒逼」香港,加快北都發展,實現「北創科、南金融」發展佈局?在「雙城記」良性競爭中,香港如何保持自身優勢?超越自己、持續創新,不可或缺。
「第三次開放」序幕已拉開?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晴雨表,也是中國改革開放轉捩點的重要「見證者」。深圳特區成立是中國第一次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開啟中國融入世界發展的新元年,深圳的變化是中國改革開放寫照。1992年鄧小平南巡,擺脫中國被制裁的不利局面,搭上「後冷戰」超級全球化列車。其後於本世紀初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第二次開放,奠定了今日在世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需要第三次開放;深圳的深化改革希望是中國第三次開放之前奏。與第一和第二次開放時中國面對的世界截然不同,中國第三次開放已沒有以往有利的國際大環境。中國必須發內功,透過自身改革,於世界大變局裏保持發展態勢。2020年我預測世界進入「一球兩制」時代,中美經濟脫鈎與科技冷戰難以避免。中國必須謹防他人從外部將中國的大門關上;要把中國開放的大門打得愈大愈好。
中國內地第一次開放選擇深圳為經濟特區,香港是最大因素。當年深圳特區初創,連吃飯都是問題,港人在羅湖開辦了賣叉燒飯的餐館,幫助解決吃飯問題。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港商率先進入內地投資,打破西方制裁。中國第三次開放,深圳經濟產值早已超越香港,深港「雙城記」中的香港角色已今非昔比,但香港在中國第三次開放裏依舊有不可替代作用。
與中國第一和第二次開放的情形不同,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是此次深圳深化改革重心。中央給予深圳明確方向:推進經濟改革與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改革的協同效應,打造深圳為具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一批高水準高校,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資訊樞紐、資本樞紐與創新樞紐
自上世紀70年代末內地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的成功與國家開放息息相關。香港在中國改革與開放進程裏發揮了舉足輕重作用,這一重要角色歷經3個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香港作為資訊樞紐,為內地提供貿易和市場資訊,香港企業家首先北上深圳和東莞辦企業。香港成為國際貿易樞紐,離不開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製造大國和出口大國。
第二階段:香港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資本樞紐。1993年青島啤酒成為首家在港上市的內地公司;至2023年,港交所上市的內地公司已達1400多家,佔市值逾77%。香港成為中國企業獲取全球資本的通道,寧德時代早前在港上市,於國際金融市場籌集海外擴張所需資本,是近年香港市場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招股。
第三階段:香港必須成為創新樞紐,於教育和科技創新上發揮關鍵作用,在國家的新戰略發展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
特朗普首次入主白宮發起對華科技冷戰,在高科技領域實施管制,限制中國發展尖端技術的能力。拜登政府上台後層層加碼,對中國高技術出口管制從個別企業轉向全面封殺,禁止對華出口晶片。2018年迄今,近千家中企被列入美國政府實體清單,在取得美國技術上受到種種限制。
中美的較量是創新實力大比併。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半導體與先進計算、5G/6G技術、清潔能源與綠色科技、生物技術與基因工程、航空航太與深海探測、工業互聯網與智慧製造等領域,是推動未來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核心驅動力,中美投入大量資源爭奪技術領先地位。但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所言,科技突破離不開基礎研究;基礎理論的研究是孤獨的,需要長期主義。一座城市、一個國家能否提供基礎研究和持續創新所需的生態,極為重要。
香港創新優勢:
研究實力與世界知名高校
這就是為何香港在中國第三次開放裏依舊保有優勢。剛出爐的「Research.com」2025年度全球學者排名,香港獲得驕人成績。港大共有5名教授排亞洲第一;包括港大在內的5所大學,共有6人排名全國第一,反映香港打造強大創新生態系統的潛力。
但仔細看此項排名,26個學科中,前100名的學者約三分之二來自美國,突顯美國的強大科研能力。過去20多年中國大幅提高對科研和教育的投入,自2016年起,中國每年發表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論文數量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高被引論文(highly cited paper)也快速增長,但美國依舊遙遙領先,近40%的高被引論文來自美國學者。
新時期的「雙城記」,最重要是在變局中超越自己,才能超越他人。深圳深化開放與改革的核心議題之一,是支持深圳建好和用好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香港如何依靠自己科研實力與連結全球的優勢,建設國際創新實驗室,為全球科學家提供源頭創新不可缺的基礎研究,走在深圳前面尤為重要。這是擺在香港面前的巨大挑戰,也是機遇。香港需創造優勢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以港大為例,過去幾年已吸引上百名來自全球、主要是北美的尖端人才;其他高校也致力從歐美等國招募人才。
「特朗普時刻」天賜良機
香港在高等教育和科研方面具優勢,基礎研究有堅實基礎。香港有5所大學躋身QS大學排名全球100位內,港大排名連續多年快速躍進,已近世界十強的門檻。香港如何以有限資金重點支持兩三家高校打入世界前10,不僅可以吸引全球頂尖學者,而且可招收來自全球的優秀學子。剛成立的大灣區大學將自己定位為「亞洲MIT(麻省理工學院)」,香港更應有這樣的雄心壯志,並提供足夠資源。香港自回歸之日起,就希望將這座國際大都市打造成教育樞紐;儘管非本地學生數量不斷增加,為香港吸引到不少頂尖學子,但離真正的國際化還有距離。
「特朗普時刻」給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提供了天賜良機。特朗普決意改變受「白左」、「覺醒文化」衝擊的美國高校,對哈佛大學「開刀」是殺雞儆猴,已發生寒蟬效應,對國際學生前往美國留學產生負面影響。特朗普甚至拿中國留學生作為脅迫中國在關稅上讓步的籌碼,目前在美的中國留學生已從2019/20學年高峰的37萬人,減至2023/24學年不到28萬人。
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前,美國眾議院復活特朗普第一任期的「中國行動計劃」。不久前,我的母校印第安那大學布盧明頓分校的華裔教授王曉峰,遭美國聯邦調查局在沒有給出任何理由的情况突擊搜查,並被大學開除。香港應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條件,吸引和招聘這些頂尖學者。
深圳改革 會否「倒逼」香港
深圳深化改革的藍圖,也特別提及前海與河套發展,以發揮兩地作為改革開放創新平台的作用。河套作為深港科創樞紐,牽動香港北都發展。深圳進一步開放與改革是在「倒逼」香港,香港必須加快北都發展步伐,讓北都成為香港創新中心。
特別是北都大學教育城,如何打造成為國際領先的教育和科研樞紐,重點在於能否吸引卓越人才,成為香港高等教育創新引擎,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發展。若只是辦幾個課程、引進幾所大學,類似內地的大學城,毫無意義。香港北都需打造「政產學研企投」的創新生態,充分利用香港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金融科技等領域的領先科研實力,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在科研、產業、人才等方面深度合作,互補優勢。
本港產業和工業佈局欠理想,惟並非科研轉化和創新的阻礙。近年中國大陸在生物技術領域突飛猛進,2024年中國生物醫藥企業處於臨牀前研究至商業化階段的在研藥物項目,於全球市場份額已達約27%,中國創新藥被美國企業大規模買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張力和方文峰教授研發的、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新藥物抗體偶聯藥物(ADC),實現了「靶向化療」,研究成果兩度榮登《自然》雜誌,並受邀在美國臨牀腫瘤學會發表演講,成為「癌症化療2.0」的前沿新藥。北部都會需聚焦可以依託香港優勢、避免弱勢的領域,生物醫療就是其一例子。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具健全法律體系、便捷融資環境和開放市場,有利於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進金融、技術、數據等要素賦能實體經濟發展,支援深圳培育發展長期資本、耐心資本,也是此次深化改革的目標。這意味金融需推動科技創新,實現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儘管中國大陸已邁進製造強國的門檻,卻是金融弱國。於中美未來長期競爭共存的背景下,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其地位是中國任何一座城市無法替代,本港金融創新至關重要。香港之繁榮與它的開放度息息相關,其中包括資訊、人員和資本自由流動。
每一次歷史的大變局,都離不開「開放」兩字。香港的成功,離不開開放。香港必須在中國第三次開放裏扮演更加重要角色,而這離不開「創新」兩字。
(作者按: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文責自負。)
作者是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寧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