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南丫四號」船尾艙漏裝「水密門」未發現 海事處前副處長質疑驗船人員警覺不足 (16:04)

2012年南丫海難造成39人死亡,死因研訊今(5日)就事件展開第23日研訊。「南丫四號」船尾艙漏裝「水密門」被指是迅速沉船的原因,就多次驗船都沒發現船尾艙不設「水密門」,海事處前副處長童漢明直指驗船同僚「警覺性係唔夠囉」,認為工作清單可寫得更詳細,處方亦可加強培訓,惟「警覺性唔係咁容易訓練到」。對於驗船人員工作態度是否有問題,童稱:「我仍然覺得係警覺性重要啲。」
童漢明為第43名作供的海事處證人,他1989年加入海事處任職驗船主任、1998至2006年出任本地船舶安全組總經理、2011年升任副處長,2016年退休。
死因研訊主任李希哲表示,由1996年「南丫四號」首次作新船檢驗,到2012年海難發生當年,共經歷約7次兩年檢,但一直沒有驗船人員質疑「南丫四號」船尾艙不設水密門,關注資深驗船人員是否只會著經驗較淺同事,檢視船隻有否出現明顯改動等。童漢明回應謂,問題的關鍵在於「驗船嘅人警覺性唔好」,又指「我哋啲同事警覺性唔夠囉」。
李希哲另指出,事件中似乎不只有一名同事出錯,質疑驗船部門文化出現問題。童漢明說:「我諗呢,可以將嗰個checklist(工作清單)寫得詳盡啲。」在李希哲追問下,童漢明同意海事處可加強培訓人員,但有些人反應較慢,「警覺性唔係咁易訓練到出嚟」。
此外,早前有驗船人員供稱不認識「船總長一成」規例,童漢明在家屬方代表大狀譚俊傑詢問下表示對此感到驚奇,「因為呢個係本身常識」,「我都係冇人教,我都係自己睇」。童又說,若驗船人員發現船隻有問題,應「寫低」讓同事跟進,而非「由得佢」。
另一方面,2006至11年擔任海事處處長、2012年海難前退休的譚百樂(Roger Tupper)供稱,他擔任處長期間,對於處方向前線人員提供的培訓沒有擔憂。對於處方當時有否向驗船主任或督察提供制度化訓練,譚百樂說,有關訓練由部門主事人負責,他沒深究各部門如何培訓員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