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田方澤:「殺校潮」重臨 勿忘記歷史教訓

【明報文章】早前教育局指要應對學齡人口下降「軟着陸」,其後正式發布文件,提高中學開班線,由25人逐步提升至29人;以及鼓勵現時開設3班或4班的學校加開一班。消息猶如震撼彈,本已惶惶不安的業界,認為措施無異於加速收生不足學校的「死亡」。過去「殺校潮」對業界帶來的震盪仍歷歷在目,特區政府如今在加速學校「死亡」的同時,刪減其他學校項目預算,到底能否達到「軟着陸」目標?抑或如歷史一般「血流成河」?
教育界的「市場競爭」
正如教育局文件所述,如今人口下降已是「結構性」而非過渡性。應對措施並非過去10多年的「保學校、保教師、保實力」,而是要「軟着陸」。在政府財赤背景下,整合資源未必是壞事;問題是主動加速「殺校」,不但無法「軟着陸」,更會造成混亂。
談及加開班級時,教育局迴避對第三組別(band 3)學校的影響。教育局副秘書長李碧茜在5月27日網誌「局中人語」指出,「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的考慮點不只着重學校的學術成績,反而是着重個別學校的特色、學校是否切合子女的學習和發展需要等」;讓部分學校加開班級,是「為更充分回應家長的選擇,容許有關學校為更多家長和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惟客觀效果,正是收生不足的學校更難收生、加速「死亡」。
教育界常面對這種績效主義——明明接受教育是公民權利、辦學是公共服務,但學校要回應「市場競爭」,才有生存的價值。家長爭相申請傳統名校、直資名校、第一組別學校,正是如此。過去「殺校」時,第三組別學校為了生存,不惜大花資源製造「學校特色」、派教師到內地宣傳、舉行各種活動、在升中放榜日四處招收學生等;教師亦因面對「殺校」失業風險而人心惶惶,無法專心教學。隨着新措施落實,未來各類學校為了生存,難免要面對激烈「市場」競爭,以及教師之間的辦公室政治,對學生和老師都是雙輸。
增加資源 才是軟着陸
對於學校(特別是第三組別學校)面臨危機,有網友於新聞報道下留言,認為這是好事,有更多學生可以入讀第一組別學校。雖然澄清過無數次,惟坊間必須有基本理解:沒有第三組別學校,只有第三組別學生。反而,多收第三組別學生的學校,在訓輔及教學上,可能更配合學生的需要。若因收生不足而「殺校」,最終只會是能力弱的學生升上習慣照顧第二組別學生的學校;一些第二組別學生,升上能力要求更高的第一組別學校。學校未必熟悉如何跟進學生需要、能力較弱的學生未能得到適切照顧、其他第二組別學生又受學習氣氛和學校混亂影響,而一些用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第一組別中學,甚至有機會要「落車」。除了政府慳錢,無人得益。
與此同時,考慮到本港經濟下行,教育局刪減學校營運津貼。雖然局方指「在薪金津貼不變的情况下,平均調整幅度佔整體津貼約2%」,實際上只是文字遊戲——學校營辦津貼大削一成,對學校運作不無影響。如今在「殺校」下倖免於難的學校,又面對資金減少,學校又哪裏有資源既發展「學校特色」,又要顧及收生局面不同的挑戰?
有媒體引述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表示,「學界對上調開班人數未有共識,亦未有進行過討論,是教育局單方面公布有關措施」,甚至批評教育局未回應教育資源「只增不減」的國家發展方針。考慮到提高開班線和加開班的後果,政府如無法增加資源,至少不減少資源,讓學校可以面對震盪、逐步調節,才是真正的「軟着陸」。
於近幾年政治環境下,特區政府施政阻力大減,但應更有意識去廣納民意,而非一意孤行。手起刀落固然省事,惟對社會長遠穩定卻非福氣。上一輪殺校潮「血流成河」,希望政府謹記歷史教訓。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