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羅健熙:「國際創科中心」的申訴署網頁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期有兩件事引起我的興趣——政府推動「低空經濟無人機沙盒」項目,及申訴專員公署悄然下架網站舊報告。一談創新,一涉透明,兩者都對香港未來發展有重要價值。

近年內地積極發展「低空經濟」,其規模與潛力看來確實很大。特區政府亦隨即響應,提出「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行。然而香港實際環境跟內地不同,是否可以與內地一樣成為一門新興產業,我實在頗有疑惑。

似要「人有我有」 令人費解

以無人機向偏遠地區送藥、送物資,執行緊急救援或做工程勘察檢查等,都可以理解,也應該推動,部分(如用無人機勘察)亦在過去數年已看到愈來愈多應用。但以香港高樓密集、人口稠密程度,用無人機送貨或送外賣,實際效益真會較高嗎?若消費者叫外賣還要到公園取食物,那為何不沿用原有外賣服務?送貨也有同樣問題:要多少架無人機才能替代原本一架貨車或客貨車的運力?本港人口高度集中,這樣的城市特徵本來就有利物流運輸規模化;現在好像要「人有我有」,反其道而行,令人費解。

這種趕潮流傾向也不獨顯示於「低空經濟」。這幾年常聽到「熊貓經濟」、「紅色旅遊」等,也有近似情况。從內地汲取成功經驗全無問題,惟搬字過紙而無考慮實際差異,卻是大忌。例如「熊貓旅遊」如何比四川成都有更大賣點?「紅色旅遊」的吸引力又怎可能比內地其他城市更強?倘新發展的產業或景點都與內地相似,規模卻較小,又如何吸引旅客來港而不是直接在內地旅遊?

而在趕潮流的同時,又會否令一些本已在日程的事情進度受影響?香港討論規管網約車平台逾10年仍未見突破;電動單車規管也討論經年,仍未完成立法;早幾年的《小型無人機令》,還在對使用無人機作休閒用途(如航拍)實行極嚴格規管。到現在有了「低空經濟」,就突然令「無人機經濟」得到政策支持,還有「沙盒專區」了。這些推動科技應用發展上的強烈差異,我也希望政府可以給市民一個清楚解說。

另一個討論多年仍未有着落的是《檔案法》。2013年法改會就《檔案法》展開研究,2018年諮詢公眾,至今未見進展。去年政府回應立法會書面提問時,亦未有諮詢報告何時公布或立法進度的任何具體資訊。同時,本來應該以提升政府透明度為己任的申訴專員公署,卻因其突然從網站移除過往公開的調查報告和年報等歷史文件,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和質疑。

政府接受問責的核心是公開透明。申訴署作為監察政府部門的重要機構,其調查報告本是市民了解政府運作、監察部門是否秉持《公開資料守則》行事的關鍵依據。這些報告早已公開並成為公共資產,是重要的歷史紀錄,承載着部門的過往錯誤、改進與經驗,讓後來者有前車可鑑。尤其諷刺的是,申訴署的「理想」正是「確保香港的公共行政公平和有效率,兼且問責開明,服務優良」。從網站刪去原本公開的歷史資料,恰恰與自身宣示的核心信念南轅北轍。

申訴署解釋網站下架報告 難以服眾

公署解釋稱,網站內容過多會令網站速度變慢,或長期保留文件會「誤導公眾」。此等說法實難以服眾。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改善網站用戶介面、用戶體驗、搜尋引擎優化(UI、UX、SEO)等,早已是提升效率的常規做法。在這個只要把文件放上網,AI(人工智能)已可直接閱讀並能為用戶總結內容的年代,公署還停留在56K上網、太多檔案會影響網速的狀態嗎?「誤導公眾」之說更是站不住腳——報告內容若已得到政府部門跟進,大可增添備註說明或更新連結,也讓市民看見申訴署的成效,及政府從善如流、持續改進。

本港官員近年不斷高談創科發展、數位轉型,申訴署的行徑卻向外界顯示香港公營部門在科技應用上的大倒退。本來在網絡可輕易下載的資訊,如今卻需市民主動申請,還要親身前往方能查閱,令市民取得資訊的成本大增。此等安排,猶如康文署不再使用「康體通」系統接受預訂場地,而要求市民定時定候排隊搶位般,於現今世代實難以想像。

近日陸續有傳媒報道他們嘗試查閱資料的安排。有記者向公署索取歷年有關村屋違規的報告,據統計最少有7份,公署卻只提供1份(「香港01」)。該署又拒絕提供可供查閱的報告清單;記者欲就此申請覆檢時,署方回覆「無覆檢安排」(《明報》)。記者查閱資料時,還被提醒須遵守《版權條例》,如未經書面同意而發布公署資料,可被罰款50萬元及監禁8年(「集誌社」)。

該署這一系列做法與回應,全部與公開、透明、問責、權力制衡這些管治理念和價值背道而馳,亦與專員早前解畫稱想「便利市民」的說法自相矛盾。

需貫徹堅持公開透明問責價值

公署職員煞有介事提及《版權條例》,更是匪夷所思。它是公營部門,它做的調查和撰寫報告的所有資源均由公帑而來,該些報告早年也已經公開容許市民下載。該署當然有報告的版權,正如政府也擁有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的版權,但你可以想像政府向閱讀施政報告的人,發出那句語焉不詳的《版權條例》警告嗎?

透明與問責是現代政府運作基石,更是維繫社會信任與良好治理的根本。申訴署和政府高官應身先士卒,扭轉公署的明顯錯誤,為各部門樹立榜樣。香港在這時代的發展除了需要創新與前瞻,更需貫徹對公開、透明、問責這些基本價值的堅持。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