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戰地接生與死神搏鬥 義醫見證生命可貴 獲救孕婦笑容化動力 工作中反思戰爭殃民

發佈於

【明報專訊】死神在戰火紛飛的也門徘徊,坐落在當地第三大城市塔伊茲(Taiz)、距戰線僅6.5公里的胡班母嬰醫院,每日重複上演生死搏鬥。曾有孕婦催生5天仍無法自然分娩,送往醫院緊急剖腹,發炎導致滿腹膿皰;胎兒尚未呱呱墮地,已伴隨心臟停頓的母親一同離開塵世。「可能你會問能夠拯救多少人,但每個生命均寶貴,至少我在最需要的地方支援……」負責接生的「無國界醫生」義工甄羚(Carrysa)繼續縫合孕婦傷口,作為死者埋葬前最後一點心意。

縫合死者傷口 作最後心意

也門武裝衝突逾10年,公營醫療系統名存實亡——醫護遭欠薪、黃昏後深切治療部無醫生,連藥物及儀器亦欠奉,「病人自行買尿喉,再由醫生協助插喉」屢見不鮮。然而,無國界醫生在塔伊茲將一間酒店改建而成的母嬰醫院,自9年前起在這戰火蹂躪國度,為5歲以下兒童及高風險孕婦燃點希望。而曾在屯門醫院擔任婦產科醫生8年的Carrysa,去年辭掉原有職位,踏足也門延續使命,在該母嬰醫院駐院3個月。

Carrysa駐院期間,每月平均協助接生550個初生嬰兒。縱然有個案讓人傷感,但更多的個案令人鼓舞。她憶述,曾有一名25歲孕婦分娩後現妊娠毒血症、心臟衰竭,肚內及肺部積水妨礙呼吸,幸獲醫院免費提供氧氣及藥物治療,兩個星期後得以逃出鬼門關。Carrysa說,孕婦的笑容、親吻醫生雙手,對當時不諳阿拉伯語的她而言,點滴化為工作動力,「很多事情難以言喻」。

為人父母均盼嬰兒健康成長,但戰地裏高昂的醫療費令這種期盼變得奢侈,在這裏,產前檢查不是理所當然,惟延遲治療往往導致胎死腹中成為常態。有孕婦在懷孕初期無產檢,臨盆前送院才發現懷有雙胞胎,其中一個體型較小、頭骨不齊全。母親要求抱着出世便夭折的嬰兒道別,讓Carrysa不禁反思,「任何戰爭最終受害的都是人民」,有別於本港醫院位置近、醫療服務好,若也門有足夠資源供孕婦產檢,或許該名孕婦有更多醫療選擇、更好的結果。

自幼立志服務弱勢社群,Carrysa曾隨其他組織走訪塞拉利昂及岡比亞提供支援,「發生衝突的地方往往最有支援需求」。她駐也門期間,除要在母嬰醫院隨時候命,下班後還忙於寫報告,冀改善醫院運作流程,工作量不比在香港公立醫院時少。為安全起見,所有人員每周僅一至兩次到超市買物資,其餘時間均需留在醫院。

「衝突地方最有需求」

作為唯一由外地派駐母嬰醫院的婦產科醫生,Carrysa嘗試融入伊斯蘭文化,有男性在場就會戴頭巾。也門奉行傳統父權文化,她稱孕婦接受手術前,需獲丈夫、父親或兄弟等家中男性同意;醫生會適時安排提早簽署同意書,以免家屬路程太遠而錯失治療時機。

在當地接生過千嬰兒,Carrysa形容每個新生命在她心中具同等分量。今年元旦期間,曾有胎兒在生產過程中心跳變慢,但其首次懷胎的媽媽的子宮頸僅擴張4厘米,未達可分娩的10厘米水平;為免胎兒悶住窒息,醫院改而為她剖腹分娩,順利誕下塔伊茲的「元旦寶寶」,母子平安。Carrysa受訪時用平板電腦展示當時BB的照片,她拿着平板的姿勢,猶如再度接生這名寶寶般,眼角露出一絲絲喜悅神色。

明報記者 施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