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造影診斷近一成人「甩底」 醫管局:改革後不赴約照收費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最快下周二公布的首階段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包括擬推磁力共振掃描造影(MRI)、電腦掃描造影(CT)等複雜影像診斷非緊急服務按項收費,主要影響門診病人。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昨表示,近年接近一成病人在預約了公院CT、MRI等放射服務後「甩底」,並透露未來如果病人不主動提前取消,公院會照樣收費。他稱調整收費盼減少此類個案,並強調收費調整後,將維持公帑高度補貼。

有關注病人權益的組織稱,部分病人或因公院輪候時間長,最終選擇去私營醫療巿場接受服務,並非因免費而「甩底」,質疑收費方案未展開公眾諮詢。

社協:「甩底」或非因收費

促諮詢公眾勿要市民硬食方案

醫管局昨舉行傳媒講座介紹現時公院放射科服務使用情况,指本港人口老化、慢性疾病年輕化趨勢下,放射服務需求不斷增加,CT、MRI及超聲造影檢查過去10年皆供不應求,以CT為例,2023/24年度約有69.1萬人次的病人需要服務,惟實際服務僅61.1萬人次,差距達8萬人次(見圖)。

黃立己稱,醫管局持續透過不同方式提升放射科服務措施,惟仍難改善供需失衡,望探討逐項收費可行性,妥善運用資源。他續強調,收費改革後的醫療服務將維持高度補貼,並會考慮市民承擔能力。

黃透露,近一成病人預約了公院放射服務最終無使用,導致名額浪費,「逐項收費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可減少這類個案,如果病人不主動提前取消,我們照樣收費,相信他會比較珍惜檢查機會」。

醫管局放射科統籌委員會主席李醒芬說,留意到部分病人未必真的需要有關放射服務,舉例部分有腰痠骨痛症狀的病人輪候檢查期間,透過物理治療改善情况,但因「可能照下安心點,繼續做檢查」。李補充,公院CT、MRI及超聲造影的第二優先類別個案輪候約為半年,希望能透過收費改革,減少例行個案,集中更多資源照顧更緊急病人。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協幹事彭鴻昌則表示,公院放射服務輪候時間過長,部分病人如腫瘤病人或最終選擇私營服務,並關注現時取消預約的途徑是否方便,指收費與否或不是病人「甩底」的原因,質疑逐項收費的成效。他續稱,醫管局和政府日前曾就方案原則諮詢病人組織,但未展開公眾諮詢,「係咪政府決定什麽是合理比例,市民夾硬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