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余家慧:正面看待發展 攜手讓花墟魅力持續綻放

發佈於

【明報文章】城市規劃委員會已完成審議公眾人士就市區重建局洗衣街/花墟道發展計劃(洗衣街項目)草圖提出的申述,認為圖則毋須修訂,並將呈交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核准,為花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邁前一大步。

筆者曾任建築署長,有多年規劃及建築方面經驗;讀書時期學校更在花墟附近,常經過這區,而畢業工作後,在空餘時間經常前往「行街買花」。因此我對這區頗為熟悉,甚至可說與花墟一同「成長」。

花墟經過這數十載「成長」,一如其他舊區的發展,面對樓宇老化問題,道路及行人網絡、社區民生設施、休憩綠化空間等亦不敷應用,需要改善並注入多元用途及新元素,才能令這區長遠發展下去。

市建局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成立,透過將老舊失修區重建成經妥善規劃的新發展區,改善本港住屋水平、已建設環境及佈局;並更好利用已建設環境中的土地,應付各種發展需要。《市區重建策略》亦指出,市區更新並不是零星拆建的過程,而是採用全面綜合方式,融合重建發展、樓宇復修、舊區活化和文物保育等方法,更新舊區。

洗衣街項目符合《市建局條例》賦予職能

在這策略下,市建局從「項目主導」的市區更新模式邁向「規劃主導」,透過重整及重新規劃土地用途,滿足地區需求。局方開展洗衣街項目,正是履行《市區重建局條例》賦予的職能,透過規劃帶來的裨益,解決地區積存已久的問題。而經妥善規劃建構的新發展區亦能應付未來發展需要,具體目標包括:

(1)解決地區問題。項目將興建大型地下停車場,提供約500個私家車和220個公眾泊車位,紓緩花墟一帶泊位不足及違泊阻塞路面,造成人車爭路的問題。至於新建的多用途綜合大樓,其面向洗衣街的地面部分將往後移,騰出更多地面空間令步行環境更舒適,同時亦提供更多臨街地舖,擴充花墟空間並提升整體賣花氛圍。

(2)創造公共空間,提升地區設施。項目擬建一個面積不小於8800平方米的水道公園,連同項目範圍內其他公共空間,重建後公共空間面積將增加逾1185平方米。針對現時區內社區和康體設施老舊情况,項目擬提供逾2萬平方米非住用樓面面積,作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用途,是現時項目內相關設施面積的3倍,不單提升社區設施水平,更能滿足居民未來的需要。

(3)加強暢達性,帶動人流。項目將與太子道西/園藝街保育活化項目(園藝街項目)發揮協同效應,兩個項目所連接的後巷將優化為步行街道,配合美化工程及地方營造手法,延展地區「行街買花」的特色及氛圍,並將花墟與園圃街雀鳥公園連接,加強暢達性,進一步帶動花墟人流。

(4)為花墟創造更多元營商環境。市建局早年在園藝街項目作新嘗試,將地舖優先租予花店賣花,上層單位則租予團體舉辦花藝或藝術工作坊,推動舉辦與花卉及文化相關的活動。筆者認為藉着重建契機,可進一步孕育以「花」為主題的延伸產業及體驗,為商戶創造更多元營商環境,例如推廣「賞花」文化,或鼓勵餐廳「以花入饌」,將花墟塑造成花藝活動地標,吸引更多市民到訪、拓展商機。

筆者認為上述規劃方向正確,能發揮加強花墟特色、延展氛圍的作用;再加上未來的水道公園和城市水道,更可提升花墟及周邊地區的整體完整性。可見,洗衣街項目非但不是破壞或重建花墟,相反是鞏固和加強花墟特色,助其長遠和持續發展。

公眾對舊區更新的誤解

儘管有上述良好意願,我留意到有公眾意見就重建項目選址、花墟特色,及重建時對花店運作造成的影響表達關注。當中最大關注點是市建局訂定重建項目範圍的準則:一方面有剛完成維修的樓宇被納入重建;另一方面,有收到屋宇署及消防處法定命令的舊樓卻無被納入,批評屬「資源錯配」。我認為,這反映社會對市建局推動舊區更新存有三大誤解,包括:(1)舊區重建等於拆舊廈原址建新樓;(2)樓齡較高,尤其是有政府維修命令而未處理的樓宇,需優先考慮納入重建;及(3)已完成大維修的樓宇不應重建。

如前所述,市建局按照《市區重建局條例》和《市區重建策略》的宗旨推動市區更新,並不是「舊樓重建局」。因此個別樓宇的樓齡或樓宇狀况,不會是市建局開展重建項目的單一考慮。况且,物業是業主的資產,無論自住或出租業主,均有責任做好樓宇維修和保養,確保建築物安全。若舊樓業主無做好樓宇檢查維修,甚至拖延履行政府的「驗樓令」,抱持「大廈日久失修便由市建局收購重建」的心態,將引致兩大不良後果:(1)造成惡性循環,樓宇老化問題只會愈趨嚴重;(2)無做好樓宇維修保養的業主,卻獲市建局以同區7年樓齡的假設重置單位收購補償,更換新單位,造成社會「資源錯配」問題。

至於曾做大維修的樓宇,亦非一勞永逸。首先,大維修工程只涵蓋公用地方,單位內部需由業主自行處理。舊樓出現石屎剝落,往往由於構築物滲水令鋼筋鏽蝕膨脹,繼而「迫爆」牆身所導致,而滲水早期通常始於單位室內。因此若業主忽略單位維修保養,而在樓宇完成公用地方大維修後,亦對定期檢查及維修的意識鬆懈,當有問題出現便未能及時處理。這不單影響居住環境,更有可能影響大廈結構安全,樓宇因而失修老化。

再者,大維修無法解決舊樓欠缺消防設備、升降機或「平地𨋢」等,不符合現代居住、建築或消防標準的問題。業主雖可考慮藉改造重設工程改善,但要落實執行亦非想像中容易。以加裝升降機為例,涉及建築物結構改動,須通過屋宇署審批;工程費用一般亦逾100萬元,一旦低層住戶不願「夾錢」,業主間難以就工程達成共識,最終亦無法解決問題,只能夠透過重建改善居住環境。

未來透過不同形式聆聽各界意見

筆者希望大眾明白:市區更新工作不應只着眼於舊樓重建,相反應以宏觀視野和客觀態度,探究促進舊區更新的方向和模式,及早籌劃具前瞻性的規劃方案,以達至當區未來發展的需要為目標。

去年聖誕期間我曾到訪市建局在花墟舉辦的「萬花同慶」活動,當日的花藝工作坊及聖誕裝置深受市民和遊客歡迎。據市建局數據,該周末到訪花墟的人流較一般周末增加三成。市建局於洗衣街項目仍在規劃階段時,已為加強花墟特色、促進人流投放資源;未來,市建局將引用其在中上環士丹頓街項目「社區營造」的成功經驗,繼續與花店商戶、居民和地區人士溝通,廣納意見,令項目能夠為社區發揮最大裨益。我亦期盼各界能把握今次發展機遇,讓市民對花墟的熟悉度不減之餘,更增添新鮮感。大家攜手井然有序地推動花墟的更新和發展,使這片土壤持續散發無限魅力。

作者是市建局規劃、拓展及文物保護委員會主席,瑪利諾修院學校基金會副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余家慧]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