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銳紹:他山之石可攻玉 須知一葉能障目——從兩則台灣新聞看中國大陸近代民主改革之路
【明報文章】最近有兩則與台灣有關的新聞,從中可窺探中國大陸近代的民主之路和探索之困:一是有美國眾議院議員提出台灣是「民主自由的國度」,美國應放棄「一中政策」;二是台灣正出現「罷免潮」,政局亂紛紛,總統府日前舉行五院院長閉門會議,希望各方團結。
上述兩宗新聞好像互相矛盾,但只要清晰梳理,就可以得到啟發,探索中國大陸的民主路怎樣才走得穩妥?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語出《詩經.小雅.鶴鳴》),琢磨成器;千萬不要「一葉蔽目(後世多用『障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語出《鶡冠子.天則》及三國魏邯鄲淳《笑林》),自傷由治及興之路。故引為今天標題。
(1)美國藉台灣打干擾戰
──美國24名共和黨眾議員近日提出共同決議案,建議「回復與台灣正式外交關係」,並結束「一中政策」。表面上,這個建議語出驚人,但其實只是共和黨人趁特朗普「亂槍掃射」之際的干擾戰而已。再看程序,美國參眾兩院共有535名議員,這議案成事的機會甚微,至少還有頗長的路程。
──况且,「共同決議案」對美國政府沒有約束力,只是表達意見而已。特朗普目前還有很多牌未出,他與中國(及多國)的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還會持續一段頗長的時間,此刻不會隨便出牌,把中美緊張關係上升到更高的對抗層面。中國也看透這類政治遊戲,所以沒有太多理會這個議案,甚至沒有什麼反應。
──假如美國政府真的有具體行動,觸碰中國這條底線,屆時不單中國官方反對,國民也會反對,對北京來說也許是一個凝聚的契機,內部矛盾得以轉移到「國家分裂」和「兩岸危機」之上。這樣的趨勢,也不是美國的如意算盤(兩岸維持分裂,不統、不獨、不戰)。
(2)如何看台灣「罷免潮」和民主探索
──可見,台灣的民主探索是一回事;美國因為「台灣民主」而想否定「一中原則」,又是一回事;台灣的民主實踐效果,也是另一回事。這三者必須用「條塊分割法」冷靜觀之。
平情而論,台灣的政治制度和現實並非無懈可擊,它不是什麼都好,尤其是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不少毛病以至弊病。2004年陳水扁競選連任時「兩顆子彈擦過肚皮」,令他「負傷當選」,這案至今仍是謎團。此刻出現的「罷免潮」,則是各黨派把制度的平衡作用,變成鬥爭工具。至今最少已有數十個罷免案提議書,涉及立法委員、市縣長和市縣議員,包括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在立法院三黨不過半的形勢下,內耗不斷,當局要召集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院長閉門會議,力圖化解僵局。
──但即使如此,也要看到台灣在民主探索過程中的高潮和低潮,前進、停頓和後退的規律,以至整體的發展趨勢;不能因為眼前的困頓甚至倒退,而一概否定台灣的民主探索和已取得的進程。
在「罷免潮」出現之後,內地和香港部分輿論只着重報道「台灣政治混亂」,以致引伸出「民主非好事」的立論傾向。用內地的話說: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對理性探討並無好處。
客觀而論,台灣由1980年代中期開始的民主探索,總體趨勢是在起跌中前行的,由開放報禁、黨禁,到1996年直選領導人,適應了台灣人民的訴求。台灣政治也逐步改變或改善了「三大問題」,包括黑金政治、暴力政治和抹黑政治。容或這些問題可能仍以其他形式存在,但跟當年堂而皇之、百無禁忌的情况相比,程度和範圍已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台灣政治探索的一個成績,就是處理和解決了人民的參與權問題,包括參選權和選民自由選擇的權利。
──我從1980年代開始跟進兩岸動態,由1990年代起多次到台灣採訪、交流、觀選、研究,不會盲目讚賞台灣的政治和實踐;我也看到台灣有很多弊病。但如果從總體發展的角度看,台灣民主制度的進程,確是兩岸三地中比較明顯的。不過,這與不同時期的執政者表現,又要一分為二,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也有表現不濟之處。
所以,應該關注的問題是:台灣的民主探索,有沒有帶來政治和管治團隊優質化?與此同時,內地和香港的政治環境及質量有沒有優質化?如果看到台灣政治出現逆流或倒退,就得出「劣質化」的結論,那又是否另一種劣質化?相反,可否他山之石可攻玉,毋須一葉障目以至失諸交臂?
(3)中國大陸近代3次民主改革機會
──數千年的封建文化,令中國的政治改革起步較晚,但在近代也至少出現過3個機會。第一個是晚清的戊戌維新,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協助下,於各方面都有新嘗試,但民主意念仍在保證皇權的前提下未能萌芽;後來更在慈禧等皇族和權臣的扼殺下結束,戊戌維新變成「百日維新」(只是103天)和「戊戌政變」。在中共的歷史評價裏,也批評慈禧等人。
第二次是袁世凱當政的時候,他借助當時的歷史條件,促使清帝退出歷史舞台,結束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模式。但他後來沒有抓緊機會,落實與南方革命黨人的事前共識,推動政體改革。毛澤東也先後在〈《倫理學原理》批註〉(1917年)、〈民眾的大聯合〉(1919年)、〈新民主主義的憲政〉(1940年)等文章和講話當中,多次批評袁世凱(分別見於《毛澤東早期文稿》和《毛澤東選集》)。
第三次是1980年代,先推行經濟改革,然後逐步推動政治改革,例如恢復差額選舉、人民知情權寫入中共黨章等。那時候又出現「新權威主義」保駕護航,有關工作準備得不對。但在「六四」之後,一切戛然而止。可見,如何抓準機遇,是歷代的共同問題。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3個年代的民主意念孕育和提升之際,都同時出現一種言論,就是「中國未有民主基礎,中國人未有這種素養」。這或許是當時其中一種現實,惟關鍵是如何面對這種狀態?是任之由之,隨水漂流?還是有步驟地培養、開啟民智?如作第一種選擇,則會等待復等待;如作第二種選擇,假以時日,將有階段性和質量的成績。這對強國、強政、強民也有好處,可惜都輕輕放過。
──退一步而言,容或「未有基礎」之說成立,但今天也可以靈活應變。在「一國兩制」的原意中,本來就有「政治體制試驗田」的構想。也許有人認為「香港的試驗沒有成功」,但即使如此,是否可以在澳門嘗試原先的構想呢?澳門無論在維護國家安全系數、民情保險系數、操作順暢系數等方面,都不會造成憂慮。
這不是怪論,有些人甚至認為我這類意見很保守,但只要用「闊歷史」角度(還未到大歷史),把近代的歷史經驗互相印證,就可以發現:解開心鎖、輕裝前進、準確審時、成竹在胸,就是由治及興的最大標誌,為何不嘗試呢?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其實特朗普並不高明,他只是胡亂運用昔日各個霸權的強權經驗,惟沒有吸收昔日列強由盛到衰的落日經驗,早晚也會「他山之石不攻玉,毋須片葉也障目」。總之,中國對外對內都要和睦,就是萬試萬靈的綱目。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