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多年單位數水平 去年24宗 耐藥淋病雙球菌感染趨增

發佈於

【明報專訊】衛生署去年錄得耐藥性「淋病雙球菌」感染個案顯著增加,由2018至2022年每年介乎0至7宗,升至去年24宗。衛生防護中心上月底去信全港醫生提醒該菌最新趨勢,並建議適當抗生素治療劑量。衛生署回覆本報時無回應去年個案急增原因,有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指出,淋病非法定須呈報傳染病,衛生署數據未必反映實况。有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說,處方抗生素劑量不足可致治療失效,提醒業界跟足衛生署建議。

衛署函全港醫生 倡抗生素劑量

淋病雙球菌可引致淋病,由性接觸傳播。衛生防護中心上月底去信全港醫生,指去年衛生署社會衛生科診所求診個案中,對「頭孢曲松抗生素(Ceftriaxone)」感受性下降的淋病雙球菌感染增加,錄得24宗,其中15宗為本地感染,大部分無流行病學關連;全部個案獲處方1000毫克頭孢曲松抗生素,無出現治療失效,提醒醫生採用署方建議的抗生素和劑量。

信件稱,經檢查發現男感染者最常見病徵為尿道出現黏液膿性分泌物,尿道口有紅斑;女感染者較常無病徵,或子宮頸出現黏液膿性分泌物,子宮頸內膜亦出現充血和接觸性出血。

專科醫生:衛署數字不反映全貌

衛生署回覆數據顯示,署方於2018至2022年間錄得相關感染宗數沒有明顯升勢,去年錄得24宗,今年1月有兩宗。該署引述世界衛生組織稱,抗生素耐藥性於過去80年持續擴大,影響不少抗生素療效,而近年許多國家和地區持續發現淋病病人對該款抗生素感受性下降,故使用適當治療劑量極為重要。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說,大部分淋病患者以抗生素治療,一般能治癒,但近年愈來愈多淋病出現抗藥性,即對傳統抗生素感受性下降,原因包括濫用或無用抗生素,例如病人服用不足份量或無完成整個療程,增加治療困難。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稱,頭孢曲松抗生素很常用,可靜脈或肌肉注射,效用顯著且安全,故在醫院應用非常廣泛,包括治療一般肺炎和尿道、腹腔甚至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或致細菌耐藥性增加。他稱海外某些地區指引建議處方較低劑量的250或500毫克頭孢曲松抗生素治療淋病,增加治療失效機會,亦致細菌抗藥。

至於相關個案飈升原因,林緯遜認為新冠疫情後各類性接觸傳染疾病增加,相信與社交活動復常有關,須留意個案會否持續上升,或只是短暫飈升。陳厚毅說淋病非法定須呈報傳染病,故衛生署數據非反映全貌,呼籲市民做足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