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內媒批高盛唱淡內銀報告不可取 存誤讀

發佈於

【明報專訊】高盛早前發報告分析地方債對內銀負面影響,引來官媒《證券時報》批評。該報昨日指,報告基於「悲觀假設看空內銀基本面並不可取,很大程度上存在誤讀」,指銀行已積極壓降房地產風險敞口,也盡力化解隱性債務;報道並數算高盛過去十多年多次唱淡內銀股。高盛回應指並非假設地方政府債務違約,強調只是評估個別銀行影響。

高盛最近發表報告唱淡內銀股,下調工行(1398)、農行 (1288)等大型內銀評級至「沽售」。《證券時報》稱,高盛誤讀內銀基本面,報告提及招行(3968)的公司債券和影子信貸等風險引起的隱含損失率高達25%;平安銀行和招行擁有最大的房地產風險敞口,佔總資產的8%和6%;以及興業銀行「資產負債惡化」,都是以悲觀假設作前題的判斷。

高盛回應:非假設地方債違約

文章認為,去年內房行業的不良率仍處於風險敞口,上市銀行整體對公房地產不良率持續上行至4.3%以上。但從風險化解角度而言,銀行已積極壓降房地產風險敞口,對公房地產貸款和房地產業務非標準化資產,佔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另外,文章指高盛過去十多年多次唱淡內銀,並質疑其預測與實際股價走勢有明顯偏差。

報道引述高盛最新回應,稱沒有假設地方政府債務違約,相反認為債務風險可控,指該研究報告只調整個別銀行評級,並非唱淡內銀行業。高盛續指,隨地方債務餘額繼續增長,料存量債務展期及新增債務都會面臨利率下行,以致銀行利息收入下跌。因此認為若地方債務被允許展期,則違約風險可控。